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3-07-03 15:16
来源:湖北省慈善总会
一、背景描述
民权街打铜社区位于武汉市江汉路商圈,是一个开放式的百年老社区。辖区面积0.09平方公里,社区党委下设4个片区党支部、8个党小组,直管党员158人,辖区居民2732户,常住人口近8000人,人口相对密集。社区地处市中心,商业资源丰富,文化活动繁荣,共有坤元里、段家巷、同安里、新风巷等11条巷道,各个巷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同时,社区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老年人口多、商户多、外来务工人员多且流动性强,辖区建筑老旧、缺乏专门的物业,居民生活环境不佳等。
2022年,社区实施“腾讯公益•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项目,在湖北省慈善总会“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平台建立社区公益基金,由社区书记、社会工作者代表、社会组织负责人、志愿者代表等5人组成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基金管理相关事宜。社区公益基金项目围绕巷道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开展“铜”巷不同样计划,本案例重点介绍“五社联动”助力坤元里的改造过程。
二、问题与需求
(一)社区问题及需求分析
1.居民生活环境亟须政善:社区硬件老旧,建筑老化,道路、照明灯设施陈旧,居民出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2.居民收人水平亟待提升:社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始终未能转化为经济价值,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辖区内的小商户发展受疫情影响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3.社区文化资源需要保护传承:社区内的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缺乏保护,但这些文化资源居民知晓度低、利用度低。
(二)社区优势资产分析
1.社区建立了熟人网络,居民参与积极性高。
2.社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价值高,辖区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丰富。
3.社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传承人居住在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度高。
三、目标与策略
(一)服务目标
运用“五社联动”机制对社区巷道进行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传承社区历史文化,提升各治理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和公共意识,实现基层善治。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目标:
1.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为社区“一老一小”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提升居民公共意识,通过议事、共谋的方式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2.文——挖掘社区的历史文化和典型故事,以文化聚民心,以文化汇资源,营造社区集体记忆和公共文化。
3.地——通过保留社区巷道的特色,形成品牌效应,将社区的地理方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治理优势。
4.产——开辟公共空间作为“微创园”,吸引大学生、妇女、残疾人实施创业计划,发展社区社会企业,增强社区造血功能。
5.景——引导居民参与巷道的设计、改造、维护,建立公共空间以实现社区的精神联结。
(二)实施策略
“铜”巷不同样计划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动居民,确定核心议题,培育“五社联动”力量,募集资源,确定改造方案;第二阶段,“五社联动”多方共建,实施巷道改造;第三阶段,“五社联动”成果共享,完善巷道公共空间、创新创业、旅游观光功能,发展“铜”话故事场景营造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重点介绍第一阶段过程和成果。
四、实施过程
(一)需求为本达成治理共识
社会工作者进驻前期,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居民开展需求调研,采取开放空间、围炉煮茶等多种方式,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代表、社区志愿者代表、爱心商户代表开展议事会,在现有的公共空间内建立“咵天议事会”(咵天:武汉话聊天),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运用开放空间、罗伯特议事、围炉煮茶议事等方式引导居民表达需求、反馈问题,组织包括社区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志愿者代表、共建单位代表在内的多方主体,共召开议事会19次,最终明确“巷道改造”作为项目执行的核心议题。
(二)“五社联动”汇聚多方参与
巷道改造是一个大工程,涉及主体众多,改造资金需求量大,需要发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在“腾讯公益•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组在湖北省慈善总会“幸福家园”平台设立了“铜心共治”公益基金。在实践中不断拓展社区公益基金的功能和范畴,通过“中秋公益游园会”“红色直播间”等多种方式宣传公益慈善文化。在家园助力站的支持下,“铜”心共治公益基金筹募范围不断扩展,从筹集公益善款发展为筹志愿服务、筹巷道故事、筹改造建议、筹工作岗位,营造了公益慈善氛围,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为“铜”巷不同样计划建立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库。
(三)“五社联动”焕发文化活力
在众多改造建议中,“形成打铜社区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一想法得到广泛认可,打铜社区“五社联动”的文化产物——社区文化IP“铜小匠”诞生了。
打铜社区敲响了60年的平安锣,成为联结居民的文化纽带。“铜小匠”将铜锣形象与打铜社区青砖石墙元素相结合,胸前佩戴打铜社区“铜心共治,与爱同行”胸牌,整体形象酷似一个充满活力的“铜小匠”作为一个文化符号,“铜小匠”是打铜社区传承百年“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铜心共治五社联动”队伍身上的集中体现。“铜小匠”诞生于“五社联动”议事会,线稿出自居民志愿者,在下沉党员志愿者的帮助下,向国家专利中心申请了专利保护,并开发出“铜”小匠钥匙扣、笔记本、抱枕、徽章、鼠标垫等多款产品作为文化周边。2023年3月24日,“铜小匠”发布会顺利召开,发布会现场得到了数十家单位的青睐,“五社联动”队伍进一步壮大力量。
(四)“五社”共赢助力街巷共治
“铜”巷不同样项目从确定议题到完成巷道改造规划历时近5个月,各种规模的议事会共召开42场,执行过程中充分关注到“五社”各个主体的需求和发展。最终形成的改造方案,既考虑到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又考虑到社区治理的规划,同时也具备为商户引流等功能。“五社”各要素在参与巷道设计、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社区居民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实现空前团结。
(五)“五社联动”联出幸福蓝图
在家园助力站项目的推动下,“铜”心共治公益基金不断发展为“铜”心共治公益联盟,汇聚了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老字号“汪玉霞”巷道、江汉区妇联、江汉区工会等36家企事业单位。目前打铜社区11条巷道中工程最为复杂、改造难度最大的一条巷道——坤元里,改造计划和改造方案已基本确定,改造所需要的35万资金已经在多家单位的支持下得到解央,预计8月完成施工。巷道改造后将成为集里巷党建、居民议事、创新创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改造好的巷道将进一步推动“五社联动”,联出幸福蓝图。
五、产出与成效
(一)扩大基金范畴,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腾讯公益•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项目,截止2023年4月,“铜”心共治公益基金募集善款10526.95元,募集物资48821元,筹得巷道改造建议137条,同时还募集到居民的老照片、老物件五十余件。“铜”心共治社区公益基金发展成为集资金、智慧、文化、服务、岗位于一体的资源汇聚平台。
(二)塑造文化符号,打造社区独有文化品牌
在执行“铜”巷不同样计划的过程中,社区吉祥物“铜小匠”诞生并成为社区特有的文化符号,将打铜社区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文化品牌。“铜小匠”作为一个文化纽带紧紧地将在地资源汇聚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品牌价值凸显,并提升了各主体的归属感。
(三)实现内部微循环,优化了社区治理模式
项目开展以来,打铜社区新增5家资源整合类、公益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社区从原来的“一对多”转变为“五社互动”的治理模式,“五社”逐渐自发自觉联动,实现了内部微循环,形成了“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共评”的“五共”社区治理新格局。
六、总结与反思
家园助力站项目落地到打铜社区这样一个老旧社区,项目组通过“人文地产景”的全方位营造,改善了社区物理环境,重建了社区公共空间。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惠及更多居民、促进多方参与、实现社区长远发展的有效路径。同时“五社联动”为解决社区营造所需的人力、资金、智慧服务提供了破题的思路。在项目实施中,项目组一方面运用“五社联动”整合资源,以社区公益基金为平台,广泛募集社会资源,不断拓展社区公益基金功能,成为筹服务、筹技术、筹智慧、筹岗位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五社联动”的内部循环。另一方面,项目组通过“五社共赢”破解了与“社会公益慈善资源”的联动难题。“五社联动”通过丰富服务力量、破解治理难题,为社区发展注入了资源和动力,而良好的基层治理格局也将反哺“五社”各个要素,尤其是优化了营商环境,将促进社区商业向善发展。例如打铜社区的红色直播间,专门开设专栏“舌尖上的打铜”,通过直播的形式介绍爱心商户的产品,既为商户引流,又强化社区对商户的监督,形成良好的互动,实现了“社区发展”与“五社联动”比翼齐飞,推动基层善治行稳致远。
“铜”巷不同样1.0计划壮大了“五社联动”力量,实现了社区团结。2.0计划呼之欲出,在巷道改造的施工中,“五社联动”全员参与,富者付之以金,智者付之以才,众者付之以力,共同缔造美好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