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3-06-29 17:04
来源:湖北省慈善总会
一、背景概述
武汉市汉阳区四新街道梅林都汇社区下辖的绿地中央广场小区A区有3栋楼5个单元,入住的470户居民中有392名青少年儿童,占比很高。小区中央C字型结构的公共绿地空间,地势高低起伏,有高大的林木环绕,是居民重要的公共休闲空间。但令人十分懊恼的是小区竟然没有一件儿童游乐设施,前期无建设规划,后期无建设场地,唯一的空旷区域作为消防登高点也无法使用,导致孩子们只能在公共绿地穿梭嬉戏。
长此以往,间接产生的绿地损坏问题也引发越来越多其他居民不满,孩子成为居民眼中的“破坏者”。部分居民认为“物业不作为,收了物业费却任由绿地被破坏裸露”;物业则表示“孩子缺少家长管教,导致反复修缮的绿地遭到反复破坏”;儿童家庭更是无奈,“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又没地方玩,只能在树林里耍”。自此陷人无休止争论。
二、问题与需求
(一)问题呈现
1.缺少儿童游乐设施且安全隐患滋生
小区青少年儿童占比高,但游乐设施为零,大量青少年儿童在公共绿地穿梭,时而发生磕碰,引发家长集体担忧。
2.儿童被贴上“熊孩子”标签
青少年儿童在公共绿地间嬉戏玩闹,造成大量绿地被踩踏损坏,原本5个出入口的绿地,被踩出近20个。公共绿地的持续性破坏,居民强烈不满,多次在社区网格群谩骂,给儿童贴上“熊孩子”的标签。
3.公共绿地破坏诱发多方矛盾
大面积土地裸露,间接产生的灰尘和泥泞给其他居民带来负面体验,激发居民、物业、儿童家庭的多方矛盾。
4.“五社”要素“在场而不联”
梅林都汇社区有备案社区社会组织21支,长期活跃的志愿者300余人,爱心单位26家,但在面对冲突激烈的公共问题时,却无法自发形成联动并提供有效助力。
(二)需求分析
1.儿童游乐设施需求
孩子们每次玩耍后满身的泥土让家长烦恼不堪,时而出现的磕碰情况更让家长担优安全隐患。因此,家长和孩子都十分希望在小区增加安全可靠且富有童趣的游乐设施。
2.公共绿地保护需求
公共绿地空间被长期踩踏,没有儿童的家庭表示应尽快恢复绿色植被。社区和物业也希望激发全体居民参与,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共同开展爱绿护绿行动,维护小区公共环境。
三、目标与策略
(一)服务目标
首先,增设儿童游乐设施,满足小区392名青少年儿童的游乐需求。其次,提升居民对公共绿地环境的共识,通过组团队、建机制、设公约等举措,汇聚青少年儿童、其他居民、物业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小区公共绿地的共管共护行动,在此过程中消解其他居民对孩子的不满情绪,鼓励儿童参与治理,打造儿童友好社区。
(二)介入策略
介入过程。从优势视角出发,挖掘在地人力和环境优势,以吸纳儿童等主体参与为切入点,将儿童游乐设施嵌套在公共绿地之中,解决场地问题,并连接服务资源,充实游乐活动,在联动“五社”要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改善社区环境的最终目标。
介入机制。发挥“五社联动”机制,以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为理念,多元主体合力推进青少年儿童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友好,挖掘整合内外部资源,统筹儿童保护、发展、教育需求,推动现状长效转变。并协调平衡各方利益主体需求,进行统筹回应,进而争取多方支持,实现项目的顺利落地。
四、实施过程
1.儿童参与,方案共谋,推进过程友好
尊重儿童参与权,吸纳儿童成为社区治理参与者。2022年10月,针对小区建设前期缺少儿童设施规划的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选取社区网格长、物业、居民代表等对象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后期建设难题,确定问题清单。随后,招募儿童成为春泥志愿者,进而举办“童心议事会”听取青少年儿童意见建议,征集心愿清单,并引导青少年儿童参与问题治理,谋划解决之策。关于游乐设施的建造问题,春泥志愿者们各抒己见,树屋、荡桥等元素也逐渐勾勒出儿童游乐设施的基本框架——丛林营地,包括“家在丛林”这个童趣的项目名称。
2.基金助力,多方参与,打造友好设施
激发儿童参与动力,引导儿童成为社区基金劝募者。对于建设资金从哪里来,也成为社区和社会工作者的难题。2022年11月,为筹措建设经费,“腾讯公益•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项目团队带着儿童心愿清单开启资源链接。物业公司作为服务业主的商业主体,与社区有着同一批服务对象,因此,小区的长城物业也成为社会工作者开展资源链接的首要客户。通过座谈,社会工作者从利益共同体的角度阐述儿童游乐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问题的解决给物业带来的口碑、物业费收缴等方面的潜在影响,最终成功达成5万元共建打造资金;同时,依托社区基金,先后发布“春日友约•青创市集”等筹款活动,100余名青少年儿童牵手家长参与爱心捐赠,募捐1500余元善款,用于营地的细节提升。
为保障儿童游乐设施的安全性,社会工作者进一步链接华中师范大学专业师生、第三方建设公司等举办座谈,在童心议事的成果基础上,形成更加可行、可靠、科学的设计方案。最终,“儿童诉求+专业把控”形成的营地建设方案在小区开放展中,顺利通过居民评议,成为最终实施方案。经过专业人士的打造,丛林树屋、荡桥、鸟窝、滑梯、秋千等孩子们的心愿清单逐一成为现实,被嵌套在公共绿地之中,既与绿植形成物理间隔,原木风的设计也与丛林融为一体,受到广大居民的一致认可。
3.空间招商,丰富内容,构建友好服务
项目落地需要资源,同时项目的建成本身也变成了资源。在“共享丛林营地”正式面向居民开放后,社会工作者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丰富配套服务,于是展开招商推介,成功吸引辖区哈林创想美术馆加入,推出“丛林课堂”公益服务项目,并在此设立户外写生基地,构建辖区青少年儿童自然教育场景。自营地建成开始,“丛林创想、丛林写生”等课程陆续推出,不断满足青少年儿童接触自然、探索自然的需求。
4.共管共护,完善机制,助推环境友好
推动环境可持续提升,引导儿童成为建设者和成果维护者。如何回应居民对公共绿地环境的诉求,建立可持续提升机制?2023年3月植树节,春泥志愿者在社会工作者组织下开启“丛林有约•复绿行动”,对小区破损绿化带开展修复行动。对于绿植来源,社会工作者进一步链接武汉市园林局绿色驿站资源,捐赠了价值1200元的绿植花卉,20组亲子家庭参与其中,对裸露区域进行修复,并进行养护认领,推进共同管理。
“如果看到有人破坏绿地或营地设施怎么办?”针对共管共护公约的制定,孩子们同样脑洞大开,献智献策。最终,在社区党组织牵头下,物业公司、小区楼栋党小组和春泥志愿服务队共同组建了共管共护小组对丛林营地设施和小区绿地制定“物业定期检修+党员、志愿者动态巡护”的共管方案,向幸福家园“say hello”。
五、产出与成效
1.儿童游乐空间初步成型
经过多方共谋方案、社区基金汇聚主体和资金资源、社工招商丰富儿童服务、组建共管共护小组,儿童友好“丛林营地”空间顺利落地,不仅为青少年儿童创造出游乐空间,并升级提供益智服务,更引导孩子成为空间的“主人”。2023年1月11日上午,在街道分管领导、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居民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共享丛林营地”揭牌,正式面向全体居民开放,迅速成为小区青少年儿童的打卡乐园。一个以儿童友好为主题的游乐空间初步成型,青少年儿童及其家庭的需求得到满足,为进一步促进儿童治理参与创造了物理条件。
2.儿童参与治理志趣萌发
社会工作者培育发展青少年儿童志愿服务队——春泥志愿服务队,以引导辖区儿童从最初的“破坏者”,逐步发展为共建参与者、基金劝募者、建设打造者和环境维护者,最终也成为“五社联动”下的受益者,小区392名青少年儿童实现了家门口的丛林营地梦,也萌发社区的“主人翁”意识,为社区治理的长效发展奠定基础。
3.“五社”要素联动助力治理
依托社区基金的资源整合渠道,社会工作者以发动青少年儿童为切入点,先后链接长城物业、哈林创想美术馆、武汉市园林局“绿色驿站”等多方共同参与到以满足儿童娱乐需求、改善社区公共环境为目标的治理行动中,并得到社区居委会、街道的支持。为实现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成立春泥志愿服务队,组建共管共护小组,社会工作者以组织化技术赋能居民提升自治能力。
六、总结与反思
(一)“五社”何以联动助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本项目中,社会工作者面对“五社要素俱全,但在激烈冲突的公共问题中缺少有效联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利益相关性、价值相关性和情感相关性入手,触发五社要素联动,助力儿童友好。
1.利益相关性
在丛林营地打造经费的筹措中,社会工作者首先从利益强相关的物业公司着手,带着辖区儿童的心愿清单开启劝募工作。长城物业作为绿地中央广场的物业服务方,居民矛盾的发展对自身物业费收缴、居民口碑等都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接洽中,项目经理积极采纳意见,并申请共建资金支持丛林营地的建设。
2.价值相关性
社区公共问题的解决是个长期过程,社会工作者认为,在资源链接中不能只局限在利益强相关者身上,还要进一步延展向更多居民群体。小区公共环境的提升,涉及每一位居民的居住品质。在居民动员中,社会工作者从“房价”这个居民普遍关心的话题展开,表达小区公共环境的提升对居民自身房屋整体价值或日常出租价值的关联性,引发更多居民对公共环境的关心与治理参与。
3.情感相关性
儿童作为当代家庭的圆心,成长环境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作为该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儿童及其家庭成员更加有意愿参与项目的建设。从议事参与到基金捐赠,再到共管共护,成为推动项目发展的关键力量。
(二)下一步计划
2022年,汉阳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四新青年友好城、四新青创城”的街道品牌定位,针对青年群体和儿童群体占比高的街区特点,“腾讯公益•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项目团队计划将丛林营地的实践经验推广复制到街道其他社区,推动同质性问题的解决和需求的回应,以儿童友好,助力青年友好,共同缔造更加美丽和谐的四新家园。
武汉市汉阳区牧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汪阔林
指导老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