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18-07-30 15:20
来源:人民政商网微信公众号
信仰,不是夏日的狂风暴雨,
来得快去得也快,
而是春天的袅袅熏风,
永不停息地向大地吹拂;
信仰,不是长街的熠熠华灯,
而是苍天上经行的灿烂阳光,
永不停息地燃烧自己。
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
“清华退休老教授”,
在清华园待了大半辈子,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
他背后隐藏的天大秘密。
今天,是时候说出来了……
他叫赵家和,
1934年9月生于北京。
他的父亲在清华大学任教,
大概是受到了父亲的熏陶,
赵家和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
每天不知疲倦地沉浸在书本中,
不断地吸取知识。
1951-1955年,
他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
获得了学习优良奖章。
因学习成绩优异,
1960年被聘为讲师,留校任教。
196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本来一帆风顺的人生,
不得不在时代的洪流中四处漂泊。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由于他对“四人帮”不满,
惨遭抄家、隔离审查,
长期受到“四人帮”迫害。
当时他的肚子肿胀患肝病,
每天经受着非人的折磨,
不是被斗就是陪斗,
在江西劳动改造时,
还差点丢了性命。
1977年,十年动乱结束,
他的工作才慢慢走上正轨。
他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工作,
担负起了全校电化教学的建设工作,
并且在短时间内,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79年,他服从组织安排,
被调到清华大学科研处工作,
承担起了科研计划科科长、
科研处副处长的职位。
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
这是改革开放后,
清华大学第一个文科学院。
如果学校建了新专业、新机构,
就会从各个院系,
抽调骨干力量去开垦拓荒。
但是往往许多人都会选择拒绝,
因为每一个改变都伴随着风险,
既影响到自身发展,
还有可能丢了老本行。
但是赵家和,
这位被公认为“清华园里顶级聪明”的人,
每次都义无反顾地接受。
85岁的邵斌是赵家和的老朋友,
他们曾一起开创经济管理学院。
他感慨道:
“以他的聪明,留在无线电系,
奔个院士不是没可能,
可让转他就转,
一点折扣都不打”。
他一生三次“转行”,
从无线电、计算机再到经济金融,
全都是不同的领域,
难能可贵的是,
在每一个领域,他都是佼佼者。
有一次,
赵家和被派去美国,
任务是要他购买一批计算机,
和先进仪器设备,
来充实学校的科研和教学资源。
试想,当时中国封闭已久,
初出国门的谈判必定异常艰苦。
他既当领队又当翻译,
又是技术顾问,还要和外商谈判,
神经一刻也不能松懈,
从早忙到晚,20多天下来,
最终,他带回的计算机,
几乎是市场价格的一半。
但是他也因此落下了失眠的顽疾。
他曾经的同事,
原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陈章武说:
“赵老师是干一行,爱一行,
干一行,成一行”。
他就像炭火一样,
为寒冬送去温暖,
在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尽情燃烧。
恪尽职守,无怨无悔。
1989年12月,
他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
学生们对他有着浓浓的回忆:
“他为人谦和,很少听他直接否定什么,
实在不能认同时,
招牌动作就是用镜片后,
一双被放大的眼睛紧紧注视着你,
让你知难而退”。
他不仅得到了自己学校学生的认可,
而且在美国和香港,
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他自己也在教育事业上乐此不疲,
“我爱教书,最高兴的时候,
就是讲一个问题,别人听懂了”。
这位教授一直以来,
待人谦和,学识丰富,兢兢业业。
但是他却有一个众人所知的缺点
——抠门。
认识他的人,
随口就能说出一大段,
关于他抠门的事儿,
他已经到了无处不省的地步,
谁能想到,在光环的背后,
原来他是一位几近悭吝的老教授呢?
他家住在清华照澜院附近楼房,
每天他的交通工具,
是最原始的自行车,
每年冬天,
只穿1美元买的化纤毛衣,
和一条80年代买的呢绒裤。
十几二十年过去,
都不舍得扔。
除了自己省,
他还带着家人一起节约,
从来不在多余的事物上浪费花销。
为了在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
腾出一间做客厅,
他的女儿从小就只能打地铺。
十几年过去了,家里的东西从没变样,
他家里最值钱的,
是几年前一个学生送的液晶电视。
1998年,退休的他,
受到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邀请,
担任客座教授,待遇不菲。
但是这位老教授,
却将“抠门”带到了国外,
在美国,他给自己一家,
规定了每月生活费的标准,
仅仅100美元……
100美元,一大家子,
这要怎么生活?
他带着家人挑最便宜的鸡腿吃,
啃廉价的法棍面包。
平时甚至连一个西瓜都舍不得买!
他女儿回忆说:
“如果每个月能省下几块钱,
去吃一顿中式自助餐,
是全家人最奢侈的享受”。
后来,他得知1986级学生刘迅,
在深圳做股票投资公司,
于是,他便将当时的积蓄,
全部交给刘迅打理。
金额是20多万美金。
“这钱给你拿去练手吧。”
刘迅感到不解,
为何德高望重的赵教授要找我做投资?
并且他更为不解的是,
这位投资人从来不过问收益如何,
只是继续忙着讲学。
时间逝去,
他已在美国讲学3年,
他突然决定回国。
美方和他的好友极力挽留,
一再追问他究竟为什么。
他回答:
“信美然非吾土,
田园将芜胡不归。”
2005年时,刘迅和赵家和相遇了,
他向他汇报,投资额已经快500万了,
赵家和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低声说道:“可以做点事了。”
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老师对这笔钱早有打算!
赵家和被组织调派了大半辈子,
可是这一次,他自己做了一个决定。
72岁的他,再次用余热照亮他人,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决定捐资助学。
大部分捐资助学者,
都是只出钱就好了,
但他却不同,70多岁高龄的他,
在各个城市中奔波,
实地调研,
亲自了解贫苦学生的真实情况。
每次考察还都是坐公交车,
他的夫人心疼得受不了,
劝他包辆车也好啊!
但他却倔强地摇了摇头。
2006年,在家人的支持下,
他用兴华助学的名义开始助学活动,
资助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高中生。
为什么是高中生呢?
他曾这样告诉刘迅:
“从小学到初中有义务教育,
上大学有国家助学贷款,
要花,就花在穷孩子“最要劲”的高中,
这是边际效用最大化”。
他还说:
“我们也没有多大本事,
热闹的地方就不去了,
就做一点雪中送炭的事吧,
锦上添花的事情,就不做了”。
同年,第一笔助学款从北京寄出,
江西、吉林、湖北、甘肃···
各地的贫寒学子,
都陆续收到了他的捐助,
在他的帮助下重燃希望。
他身边好友得知后才恍然大悟,
原来赵家和还在美国时,
心思就早已飞到中国贫苦孩子身上,
怪不得他当初要执意回国。
2009年,
他为了避免资助学生太过分散,
于是改变了自己的捐助方式,
把捐助范围从全国多地,
改为向西部聚拢。
助学计划已经顺利地进行,
但这时,却传来一个噩耗,
老人被查出肺癌晚期……
此时,他的账户已过千万,
完全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疗。
但他却做出了一个,
令人无法想象的惊人决定:
捐出全部积蓄,成立基金会,
让助学能走得更长久。
1000多万,全都捐了!
而且他还叮嘱,
基金会不能出现他的名字。
他将自己捐得一干二净,
还想让自己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为助学基金会取名为“兴华”,
是因为它既与“清华”读音相近,
也有“振兴中华”之意。
基金会有一个专门的助学捐赠指南,
还有定期的工作报告,
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
尽可能地降低运作成本,
最大限度地确保捐赠善款,
都能送到家境贫困的学生手中,
帮助家境贫困学生获得平等学习的机会。
整整6年,
只有几名知情人知道,
是他在背后,
默默地为这些贫苦孩子付出,
他捐资助学的善举成为了一个秘密,
被他亲手掩藏。
他依然穿着他的旧衣服,旧裤子,
全身行头加一起连100块都没有。
陈章武说:“癌症晚期,
赵老师舍不得,
上单片价格500元的英国进口药,
他听说印度有一种仿制药,
单价仅需50元,赶忙托人打听去买,
可这药却让他浑身过敏,日渐消瘦……”
他不愿意去更好的医院治疗,
而是住在清华的校医院。
在死神往自己头上悬刃的生死关头,
他没有选择挽救自己的生命,
而是将希望留在了远方,
守护了无数个明天:
多省一点钱,
就能多救助一个孩子!
2012年5月,
正是他和老伴的金婚纪念日,
他穿上帅气的西装,
打上了领带,
和老伴一起,
在清华园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
在他临终前,
李稻葵教授还去医院看望他,
当时他整个下半身都不能动了,
腿上扎满了针。
李稻葵说:
“这针灸从表面上啥也看不出来,
可还能治病,
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机理?”
他笑着说道:
“我到时把自己捐出去,
让医生好好看看,
到底是怎么work的。”
2012年7月22日17点35分,
他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一辆白色的面包车,
从清华大学校医院出发,
载着一具老人捐献的遗体,
飞驰向北京协和医院。
当初的一句玩笑话,
没想到他真的兑现了!
他竟然连自己的身体都捐了!!
早在4月份,
他就已经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
逝世后,遗体捐赠给北京协和医院。
他告诉家人,希望他们,
能够将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等事业。
他只给子女,
留下了一套自己住的房子,
他在遗嘱里叮嘱:
要卖房,只能卖给学校。
去世后,他的家人,
一直保留着他房间的原样,
衣柜里,8件领口和袖口,
都已经磨得有点起毛的衬衣,
以及4件西服,
这就是他的全部行头。
他隐姓埋名,捐出1500多万,
救助了2204名贫寒学子,
人们却只知道,
一位退休的清华大学老教授走了……
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
在最后时刻,眉目舒展,
仅仅说了一句:
“我已经做了我认为最好的安排,
求仁求得,了无遗憾。”
他心中有国,有家,
有教育,有未来,
唯独没有自己……
知情者们和清华大学,
都选择尊重这位老教授的决定,
而没有声张他的事迹。
直到2016年老人捐资助学的十周年,
知情者们才纷纷站出来,
将老人的故事告诉世人。
最后的死亡和最初的诞生一样,
都是人生必然;
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
都是光照人间。
赵家和常说自己是:
君子自安,
虽居陋室,
自谙芬芳。
死亡无法阻止一个伟大的灵魂,
在人们心中竖起不倒的丰碑。
他虽然走了,
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
2018年7月22日,
赵家和逝世6周年祭,
致敬!缅怀!